關鍵字不能為空!

按住Ctrl+D,即可添加“同方泰德”
官網到您的瀏覽器中。謝謝收藏!

確定

高端訪談 | 徐珍喜:基因傳承 精耕行業 同方節能產業+的研發之道

時間 :2019-04-15   作者 :千家網        關鍵詞 : 同方節能產業研發徐珍喜

      科技發展彈指一揮間,人類天馬行空的思考與創新技術的交響樂,已在萬物互聯的城市上空奏響。當科技巨頭爭相布局的時候,同方泰德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早已源源不斷孵化出引領市場的科研成果。

      背后這群研發大牛究竟孕育著怎樣的研發基因?千家網記者走進同方泰德技術研究院,與同方智慧節能產業本部總工程師、技術研究院總經理徐珍喜進行了深入交談并從中找到了答案。

徐珍喜接受千家網專訪

基因傳承 精耕行業

      “技術研發的成功,對行業的理解程度要求很高。行業在變革,技術在發展,但同方把技術挖掘出來精耕細作,對行業進行深刻理解的追求始終未變。”徐珍喜談及同方歷史沿革時說道。

      同方泰德對研發的多年堅持,徐珍喜認為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致力于成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業,同方緊抓技術創新。二是商業模式創新,同方從工程實施、產品研發到香港上市,形成越來越大的產業規模,堅持以變革促創新,以創新求發展。

(清華大學同方部)

      在新技術涌現的今天,同方深知越早進行技術的攻關孵化,便越早形成核心競爭力,同方與清華大學“產學研用”的長期戰略合作,就在其中發揮出了巨大潛能。徐珍喜說:“同方的基因源于清華,在清華大學先進理論和創新技術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實現成功應用。”在徐珍喜看來,正是20多年在智能建筑、清潔供熱和軌道交通領域的堅守,使得同方從傳統產業中不斷挖掘新內涵,用新技術擴展市場外延,在競爭中勇立潮頭。

      同方泰德技術研究院擁有200余名專業研發人員,多名清華大學特聘專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在徐珍喜看來,與清華大學的技術互動、課題研究和人才培養,正是同方傳承清華基因的重要方式。

技術研究院研發團隊

      在“產學研用”的戰略推動下,科研與應用在技術研究院已切實擰成一股繩,并不斷推動戰略性、前瞻性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同方在全國軌道交通綜合監控的市場份額占據46%,并承接了迄今為止5個城市的地鐵線網指揮中心系統。

廣州地鐵線網指揮中心

      一張覆蓋1.5億平米、1400多座熱力站、9個供熱熱源的城市級熱網,助力太原邁上了“一城一網”智慧供熱新階段。

太原智慧供熱信息服務平臺

立足市場 融合創新

      創新是科技產業的核心,同方為形成產業和市場的“快速通道”,穩中有進地探索出了一條貼合行業的研發路徑。“同方在明確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去做創新,面向市場,立足實踐,軟硬并主,迭代創新是我們研發的著力點。”徐珍喜說道。

      如何在國際化競爭中做好傳統產業與創新技術的深度融合,徐珍喜帶領研究院不斷探索。采訪中,他引用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篳路藍縷》一書中的“重大裝備的研發要與重大工程相結合”,來表達他堅持的研發原則。徐珍喜認為,創新技術一定要符合國情,貼合行業,并具備高可靠性和高應用性。

      同方依托大型項目,孵化出獨特的技術裝備。徐珍喜說:“像同方的全工況大溫差熱泵機組就是和太原古交電廠超長距離輸熱項目一起研制出來的,同方的 ezNCC地鐵線網指揮中心系統軟件和中國的地鐵線網指揮中心的建設同步推出。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體現了我們的研發思路。”

同方全工況大溫差換熱機組

      技術研究院每年投入的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例的近8%-10%,大量的研發支出給同方及城市管理者帶來了回報。在國家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的新需求下,同方依托在軌道交通、智能建筑、供熱管網的核心技術上,迭代創新出“Techcon UTM3.0智慧管廊運維管理平臺”,融合運用BIM+3DGIS技術,真正實現了城市級的三維可視化管理,有效提升城市抗災能力。

智慧管廊運維管理平臺

      自主研發的“Techcon EES能源站綜合監管系統”,在珠海橫琴島區域能源站項目中得到應用,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下堅實基礎。高可靠性、高應用性的創新技術,已與重大工程有機結合,并實現了成功落地。

依托產業 迎接新技術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簡稱“云大物移”)等新技術正風起云涌地改變著行業發展,同方在市場潮頭以“產業+云大物移”的創新思路擁抱新機遇。徐珍喜說:“同方要用新的發展路徑和商務模式迎合這個時代,5G技術的高速傳輸、低延遲和可靠性,將會為產業帶來技術突破,為每一個設備插上物聯網的翅膀,其應用將超出我們的想象。”徐珍喜說。

      同方讓“節能+互聯網”在武漢落地生根,50多棟機關辦公樓的能耗數據接入Techcon E-cloud節能云服務平臺,承接的住建部全國建筑能耗監測平臺已經綜合接入全國十多個省市共5000棟建筑物的能耗數據,實現從中央到省市級的能耗云端管控。

武漢圖書館節能改造項目

軟件研發

      “同方在太原、石河子等城市級的熱網中運用“一城一網”的集中調控技術,一年供暖季就產生500G左右的數據,這些數據是我們二十多年行業經驗的積累。我們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從中找到了很多以前憑常規技術難以調控的技術手段,并且搜索查詢的速度提高了十倍,數據占用空間只有常規數據庫的三分之一。”徐珍喜說道。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使互聯網連接了每一個人。徐珍喜說,“我們要分析行業中與人相關的部分,搭上移動互聯網的車,實現以人為本的智慧應用。”同方消防遠程控制系統,通過報警探頭與中心平臺的網絡連接,實時發送報警情況,管理者利用手機APP可實現24小時值班,緩解傳統通過物聯網傳遞數據,運維人員監控值班帶來的低效率、高成本的行業痛點。

ezFAS消防遠程監控系統

引領行業 讓建筑更智慧

      隨著云大物移的技術滲透,智能建筑行業正從高速向高質量發展,作為國內知名樓控品牌,同方泰德始終懷揣著引領行業技術創新的使命感。

      在探究樓控行業痛點時,徐珍喜解讀說:“樓控屬于高精尖技術,多層次系統使得配置設計具有復雜性。”同方泰德參與研發的群智能系統技術,以扁平化、無中心的系統架構,區別于傳統分層中央控制的智能化系統,為建筑管控提供靈活開放的平臺,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使用需求。

      “群智能技術研發的高可靠性和高易用性,對于智能建筑行業具有顛覆性意義。希望通過技術推廣,能夠走出一條創新路徑。” 徐珍喜說。同方泰德作為群智能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單位,與清華大學攜手在國家“十三五”課題示范項目“水立方冷凍站群控系統”中實現技術落地,3個月內總節能率達16.2%。

水立方冷站群控系統項目

      何為“智慧建筑”?徐珍喜解讀道,真正的智慧是以人為本,根據人的感覺帶有創造性地去判斷執行,甚至讓你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才叫智慧。

      “未來,同方要繼續精進工藝,提高技術引領性,跨界整合行業資源,借助新技術實現以人為本的智慧應用,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徐珍喜說。

      清華的基因傳承與深厚積累,帶來同方獨特的技術優勢。一帶一路、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同方與城市管理者并肩同行,讓智慧、綠色、健康的創新技術,為更多的新型城市化建設釋放出新動能。

分享 :